全晉文卷四十七
烏程嚴可均校輯
傅玄(三)
傅子(一)
謹案。隋志雜家。傅子百二十卷。晉司隸校尉傅玄撰。舊新唐志同。晉書本傳。玄字休奕。少時避難于河內。專心誦學。後雖顯貴。而著述不廢。撰論經國九流及三史故事。評斷得失。各為區別。名為傅子。為內外中篇。凡有四部六錄。合百四十首數十萬言。并文集百餘卷行于世。案百四十首而百二十卷者。或元有缺篇。或數篇合卷。今莫能詳。其四部六錄。區別亦無從攷。崇文總目僅五卷二十三篇。陳詩庭言今本十二篇。又佚十一篇。後此不復著錄。乾隆閒。從永樂大典寫出二十三篇。又無篇名者六條。蓋即宋時二十三篇之節錄本。又寫出文選注御覽諸子瓊林三十四條。合為一卷。嘉慶庚午歲。余以唐魏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一
徵群書治要所載二十四篇校大典本。多出二千五百許字。又從三國志注寫出六千三百餘字。廣為二卷。乙亥歲。余校意林。知道藏本差善。然多羼越。以各書互證之。知意林所載傅子。乃楊泉物理論也。所載徐幹中論。僅前二條又半條是中論。其第三條之下半條及第四條乃傅子也。所載物理論。僅前四條是物理論。其第五條至第九十七條乃傅子也。其第九十八條至末乃中論也。他如以莊子雜篇當王孫子。而王孫子、鶡冠子、牟子及蔣濟萬機論等四十家文皆爛脫。乃作意林考正一卷。手寫數過。略得傅子端緒。因復遍蒐各書。得佚文數百條。重加排比。以治要大典等書所載整篇為二卷。以各書所載。依意林九十五事。次第類附而閒廁之。為補遺二卷。凡四卷。其意林與整篇複見者。不復刪之。用見傅子原次。或尚有漏落。後之人隨見隨補可也。
治體(案。群書治要未載篇名。永樂大典有之。下皆同。)
治國有二柄。一曰賞。二曰罰。賞者。政之大德也。罰者。政之大威也。人所以畏天地者。以其能生而殺之也。為治審持二柄。能使殺生(大典作生殺。)不妄。則其威德與天地並矣。(大典無其字。此已下大典未載。)信順者。天地之正道也。詐逆者。天地之邪路也。民之所好莫甚于生。所惡莫甚于死。善治民者。開其正道。因所好而賞之。則民樂其德也。塞其邪路。因所惡而罰之。則民畏其威矣。善賞者。賞一善而天下之善皆勸。善罰者。罰一惡而天下之惡皆懼者何。(意林作皆除矣。無者何二字。疑當作皆懼矣。勸而懼者何。)賞公而罰不貳也。有善。雖疏賤必賞。有惡。雖貴近必誅。可不謂公而不貳乎。若賞一無功。則天下飾詐矣。罰一無罪。則天下懷疑矣。是以明德慎賞。而不肯輕之。明德慎罰。而不肯忽之。夫威德者。相須而濟者也。故獨任威刑而無德惠。則民不樂生。獨任德惠而無威刑。則民不畏死。民不樂生。不可得而教也。民不畏死。不可得而制也。有國立政。能使其民可教可制者。其唯威德足以相濟者乎。(群書治要永樂大典。)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二
官人
世質則官少。世文則吏多。有虞氏官五十。夏后氏百。殷二百。周三百。(永樂大典。)
舉賢
賢者。聖人所與共治天下者也。故先王以舉賢為急。舉賢之本。莫大正身而壹其聽。身不正。聽不壹。則賢者不至。雖至不為之用矣。古之明君。簡天下之良材。(大典作才。)舉天下之賢人。豈家至而戶閱之乎。開至公之路。秉至平之心。執大象而致之。亦云誠而已矣。夫任誠。天地可感。而況于人乎。傳說。巖下之築夫也。高宗引而相之。呂尚。屠釣之賤老也。文武尊而宗之。陳平。項氏之亡臣也。高祖以為腹心。四君不以小疪忘大德。三臣不以疏賤而自疑。其建帝王之業。不亦宜乎。文王內舉周公旦。而天下不以為私其子。外舉太公望。天下稱其公。周公誅弟而典刑立。桓公任讎而齊國治。苟其無私。他人之于骨肉。其于誅賞。豈二法哉。唯至公然後可以舉賢也。夏禹有言。知人則哲。惟帝其難之。因斯以談。君莫賢于高祖。臣莫奇于韓信。高祖在巴漢。困矣。韓信去楚而亡。窮矣。夫以高祖之明。困而思士。信之奇材。窮而願進。其相遭也。宜萬里響應。不移景而相取矣。(大典作將相可取矣。)然信歸漢。歷時而不見知。非徒不見知而已。(大典有矣字。)又將案法而誅之。向不遇縢公。則身不免于戮死。不值蕭何。則終不離于亡命。幸而得存。固水濱之餓夫。市中之怯子。又安得市人可驅而立半(治要作乎。今依大典。)天下之功也哉。蕭何一言。而不世之交合。定傾(大典作項。)之功立。豈蕭何知人之明絕于高祖。而韓信求進之意曲于蕭何乎。尊卑之勢異。而高下之處殊也。高祖勢尊而處高。故思進者難。(大典有進字。)蕭何勢卑而處下。故自納者易。(大典有納字。)然則居尊高之位者。其接人之道固難。而在卑下之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三
地者。其相知之道固易矣。昔人知居上取士之難。故虛心而下聽。知在下相接之易。故因人以致人。(文選辨命論注引此二句。無在字。)舜之舉咎陶難。得咎陶致天下之士易。湯之舉伊尹難。得伊尹致天下之士易。故舉一人而聽之者。王道也。舉二人而聽之者。霸道也。舉三人而聽之者。僅存之道也。聽一人何以王也。任明而致信也。聽二人何以霸也。任術而設疑也。聽三人何以僅存也。從二而求一也。明主任人之道專。致人之道博。任人之(治要脫之字。)道專。故邪不得閒。致人之道博。故下無所壅。任人之道不專。則讒說起而異心生。致人之道不博。則殊塗塞而良材屈。使舜未得咎陶。湯未得伊尹。而不求賢。則上下不交。而大業廢矣。既得咎陶。既得(大典無此二字。)伊尹。而又人人自用。是代大匠斲也。君臣易位。勞神之道也。今之人或抵掌而言。稱古多賢。患世無人。退不自三省。(意林作思。)而坐誣一世。豈不甚邪。(意林作惑邪。)夫聖人者。不世而出者也。賢能之士。何世無之。何以知其然。舜興而五臣顯。武王興而九賢進。齊桓之霸。管仲為之謀。秦孝之強。商君佐之以法。欲王則王佐至。欲霸則霸臣出。欲富國強兵。則富國強兵之人往。求無不得。唱無不和。是以知天下之不乏賢也。顧求與不求耳。何憂天下之無人乎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大典乎作哉。)
授職
夫裁徑尺之帛。刊(大典刊作形下放此。)方寸之木。不任左右。必求良工者。裁帛刊木。非左右之所能故也。徑尺之帛。方士之木。薄物也。非良工不能裁之。況帝王之佐。經國之任。可不審擇其人乎。故搆大廈者。先擇匠。然(意林作而下句放此。)後簡材。治國家者。先擇佐。然後定民。大匠搆屋。必大材為 梁。小材為榱橑。苟有所中。尺寸之木無棄也。非獨屋有棟梁。國家亦然。大者為宰相。此國之棟梁也。審其棟梁。則經國之本立矣。(大典脫也審至立矣十二字。)經國之本立。則庶官無曠。而天工時敘矣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四
校工
天下之害。莫甚于女 。(意林作莫害于女飾盈。)上之人不節其耳目之欲。殫生民之巧。以極天下之變。一首(意林作頭。)之 。盈千金之價。(大典作資。)婢妾之服。兼(意林作亦重。)四海之珍。縱欲者無窮。用力者有盡。用有盡之力。逞無窮之欲。此漢靈之所以失其民也。上欲無節。眾下肆情。淫奓(大典作奢。與奓同。)並興。而百姓受其殃毒矣。嘗見漢末一筆之柙。雕以黃金。飾以和璧。綴以隨珠。發以翠羽。(初學記二十一御覽六百五作文以翡翠。)此筆非文犀之植。必象齒之管。豐狐之柱。秋兔之翰。用之者必被珠繡之衣。踐雕玉之履。由是推之。其極靡不至矣。然公卿大夫。刻石為碑。鐫石為虎。碑虎(大典脫虎字。)崇偽。陳于三衢。妨功喪德。異端並起。(意林載此七句皆同。)眾邪之亂正若此。豈不哀哉。夫經國立功之道有二。一曰息欲。二曰明制。欲息制明。而天下定矣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檢商賈
夫商賈者。所以伸盈虛而獲天地之利。通有無而壹四海之財。其人可甚賤。而其業不可廢。蓋眾利之所充。而積偽之所生。不可不審察也。古者民樸而化淳。上少欲而下鮮偽。衣足以暖身。食足以充口。器足以給用。居足以避風雨。養以大道。而民樂其生。敦以大質。而下無逸心。日中為市民(大典無民字。)交易而退。各得其所。蓋化淳也。暨周世殷盛。承變極文。而重為之防。國有定制。下供常事。役賦有恆。而業不廢。君臣相與。一體上下。璧之形影。官恕民忠。而恩侔父子。上不徵非常之物。下不供非常之求。君不索無用之寶。民不鬻無用之貨。自公侯至于皁隸僕妾。尊卑殊禮。貴賤異等。萬机運于上。百事動于下。而六合晏如者。分數定也。夫神農正其綱。先之以無欲。而咸安其道。周綜其目。壹之以中典。(大典作正。)而民不越法。及秦亂四民而廢常賤。競逐末利而(大典脫廢常至利而八字。)棄本業。苟合(大典作且。)壹切之風起矣。于是土樹姦于朝。賈窮偽于市。臣挾邪以 (治要作內。大典作罔。內是 之誤。)其君。子懷利以詐其父。一人唱欲而億兆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五
和。上逞無厭之欲。下充無極之求。都有專市之賈。邑有傾世之商。商賈富乎(大典作半。)公室。農夫伏于(大典無于字。)隴畝而墮(大典作墜。)溝壑。上愈增無常之好以徵下。下窮死而不知所歸。哀夫。且(大典脫所字哀夫字。且作農。)末流濫溢而本源竭。纖靡盈市而穀帛罄。其勢然也。古者(治要脫者字。大典有。)言非典義。學士不以經(大典作樂。)心。事非田桑。農夫不以亂業。器非時用。工人不以措手。物非世資。商賈不以適(大典作一商)市。士思其訓。農思其務。工思其用。賈思其常。是以上用足而下不匱。(大典脫上下字。)故一野不如一市。一市不如一朝。一朝不如一用。一用不如上息欲。上息欲而下反真矣。不息欲于上。而欲求(治要作于今依大典。)下之安靜。(大典無靜字。)此猶縱火焚林。而索原野之不彫廢。(大典作瘁。)難矣。故明君止欲而寬下。急商而緩農。貴本而賤末。朝無蔽賢之臣。市無專利之賈。國無擅山澤之民。一臣蔽賢。則上下之道壅。商賈(大典作裔。)專利。則四方之資困。民擅山澤。則兼并之路開。而上以無常役。下賦一(大典無一字。)物。非民所生。而請于商賈。則民財暴賤。民財暴賤。而非常暴貴。非常暴貴。則本竭而末盈。末盈本竭。而國富民安。(大典有者字。)未之有矣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大典矣作也。)
仁論
昔者聖人之崇仁也。將以興天下之利也。利或不興。須仁以濟天下。有不得其所。若己推而委之于溝壑然。夫仁者。蓋推己以及人也。故己不欲。無施于人。推己所欲。以及天下。推己心孝于父母。以及天下。則天下之為人子者。不失其事親之道矣。推巳心有樂于妻子。以及天下。則天下之為人父者。不失其室家之歡矣。推己之不忍于飢寒。以及天下之心。含生無凍餒之憂矣。此三者。非難見之理。非難行之事。唯不內推其心。以恕乎人。未之思耳。夫何遠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六
之有哉。(自篇首至此。大典未載。)古之仁人。推所好以訓天下。而民莫不尚德。推所惡以誡天下。而民莫不知恥。或曰。恥者其至(申鑒集。言下作志。至與志通。)者乎。曰未也。夫至(申鑒作志。)者自然由仁。(申鑒作人。仁與人通。)何恥之有。赴谷必墜。失水必溺。人見之也。赴井必陷。失道必沈。人不見之也。不察之故。君子慎乎所不察。不聞大論。則志不宏。不聽至言。則心不固。思唐虞于上(本作盛。依申鑒改。)世。瞻仲尼于中古。而知夫小道者之足羞也。相(申鑒作想。)伯夷于首陽。省四皓于商山。而知夫穢志者之足恥也。存張騫于西極。念蘇武于朔垂。而知懷閭室者之足鄙也。推(本作析。依申鑒改。)斯類也。無所不至矣。德比于上。欲比于下。德比于上故知恥。欲比于下故知足。恥而知之。則聖賢其可幾。知足而已。則固陋其可安也。聖賢斯幾。況其為(為字依申鑒加。)慝乎。固陋斯安。況其為侈乎。是謂有撿。純乎純哉其上也。其次得概而已矣。莫非概也。漸(申鑒作得。)其概。苟無邪。斯可矣。君子內省其身。怒不亂德。喜(本作善。依申鑒改。)不亂義也。(自或曰恥者巳下二百五十六字治要未載。大典有之。與荀悅申鑒雜言下全同。將恐唐以后羼入。今姑勿刪。)孔子曰。仁遠乎哉。我欲仁。斯仁至矣。此之謂也。若(孔子已下十九字大典未載。)子方惠及于老馬。西巴不忍而放麑。皆仁之端也。推而廣之。可以及乎遠矣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義信
蓋天地著信。而四時不悖。日月著信。而昏明有常。王者體信。而萬國以安。諸侯秉信。而境內以和。君子履信。而厥身以立。古之聖君賢佐。將化世美俗。去信須臾。而能安上治民者。未之有也。夫象天則地。履信思順。以壹天下。此王者之信也。據法持正。行以不貳。此諸侯之信也。言出乎口。結乎心。守以不移。以立其身。此君子之信也。講信修義。而人道定矣。若君不信以御臣。賢不信以奉君。父不信以教子。子不信以事父。夫不信以遇婦。婦不信以承夫。則君臣相疑于朝。父子相疑于家。夫婦相疑于室矣。小大混然(大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七
典作溷然。)而懷奸心。上下紛然而競相欺。人倫于是亡矣。夫信由上而結者也。故君以信訓其臣。則臣以信忠其君。父以信誨其子。則子以信孝其父。夫以信先其婦。則婦以信順其夫。上秉常以化下。下服常而應上。其不化者。百未有一也。夫為人上。竭至誠。開信以待下。則懷信者歡然而樂進。不信者赧然而回意矣。老子不云乎。信不足焉。有不信也。故以信待人。不信思信。不信待人。信斯不信。況本無信者乎。先王欲下之信也。故示之以款誠。而民莫欺其上。申之以禮教。而民篤于義矣。夫以上接下。而以不信隨之。是亦日夜見災也。周幽以詭烽滅國。齊襄以瓜時致殺。非其顯乎。故禍莫大于無信。無信則不知所親。不知所親。則左右盡已之所疑。況天下乎。信者亦疑。不信亦疑。則忠誠者喪心而結舌。懷姦者飾邪以自納。(大典有矣字。)此無信之禍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禮樂
傅子曰。能以禮教興天下者。其知大本之所立乎。夫大本者。與天地並存。與人道俱設。雖蔽天地。不可以質文損益變也。大本有三。一曰君臣。以立邦國。二曰父子。以定家室。三曰夫婦。以別內外。三本者立。則天下正。三本不立。則天下不可得而正。天下不可得而正。則有國有家者亟亡。而立人之道廢矣。禮之大本。存乎三者。可不謂之近乎。用之而蔽天地。可不謂之遠乎。由近以知遠。推已以況人。此禮之情也。(此下治要別為一條。大典連屬上文。)商君始殘禮樂。至乎始皇。遂滅其制。賊(大典作賤。)九族。破五教。獨任其威刑酷暴之政。內去禮義之教。外無列國之輔。日縱桀紂之淫樂。君臣競留意于刑書。雖荷戟百萬。石城造天。威淩滄海。胡越不動。身死未收。姦謀內發。而太(大典脫天威至而太十九字。)子已死于外矣。胡亥不覺。二年而滅。曾無盡忠效節之臣以救其難。豈非敬義不立。(治要作正。今依大典。)和愛先亡之禍。(大典作分。)也哉。禮義者。先王之藩衛也。秦廢禮義。是去其藩衛也。夫齎不訾(御覽八百二作貲。)之寶。獨宿于野。(御覽作曠野。)其為危敗。(御覽無敗字。大典作毀。)甚于累卵。方之于秦。猶有泰山之安。易曰。上慢下暴。盜思代(大典作伐。)之。其秦之謂與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八
法刑
立善防惡謂之禮。禁非立是謂之法。法者所以正不法也。明書禁令曰法。誅殺威罰曰刑。天地成歲也。先春而後秋。人君之治也。先禮而後刑。(天地下二十字依意林加。)治世之民。從善者多。上立德而下服其化。故先禮而後刑也。亂世之民。從善者少。上不能以德化之。故先刑而後禮也。周書曰。小乃不可不殺。乃有大罪。非終乃惟眚災。然則心惡者。雖小必誅。意善過誤。雖大必赦。此先王所以立刑法之本也。禮法殊塗而同歸。賞刑遞用而相濟矣。(此已上大典未載。)是故聖帝明王。惟刑之恤。敬五刑以成三德。若乃暴君昏主。刑殘法酷。作五虐之刑。設炮烙之辟。而天下之民。無所措其手足矣。(大典無其字。此已下大典未載。)故聖人傷之。乃建三典。殊其輕重。以定厥中。司寇行刑。君為之不舉樂。哀矜之心至也。八辟議其故而宥之。仁愛之情篤也。柔愿之主。聞先王之有哀矜仁愛。議獄緩死也。則妄輕其刑。而赦元惡。刑妄輕。則威政墮而法易犯。元惡赦。則姦人興而善人困。剛猛之主。聞先王之以五刑糾萬民。舜誅四凶而天下服也。于是峻法酷刑以侮天下。罪連三族。戮及善民。無辜而死者過半矣。下民怨而思叛。諸侯乘其弊而起。萬乘之主死于人手者。失其道也。齊秦之君。所以威制天下。而或不能自保其身。何也。法峻而教不設也。末儒見峻法之生叛。則去法而純仁。偏法見弱法之失政。則去仁而法刑。此法所以世輕世重。而恆失其中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九
重爵祿
爵祿者。國柄之本。而貴富(大典作富貴。)之所由。不可以不重也。然則爵非德不授。祿非功不與。二教既立。則良士不敢以賤德受貴爵。勞臣不敢以微功受重祿。況無德無功。而敢虛于爵祿之制乎。然則先王之用爵祿。不可謂輕矣。夫爵者位之級。而祿者官之實也。級有等而稱其位。實足利而周其官。此立爵祿之分也。爵祿之分定。必明選其人而重用之。德貴功多者。受重爵大位。厚祿尊官。德淺功寡者。受輕爵小位。薄祿卑官。厚足以衒(大典作衛。)宗黨。薄足以代其耕。居官奉職者。坐而食于人。既食于人。(大典無此四字。)不敢以私利經心。既受祿于官。而或營私利。(大典無利字。)則公法繩之于上。而顯議廢(大典作發。)之于下。(大典有矣字。)是以仁讓之教存。廉恥之化行。貪鄙之路塞。嗜欲之情滅。百官各敬其職。大臣論道于朝。公議日興。而私利日廢矣。明君(大典作廢也明矣。)必順善制而後致治。非善制之能獨治也。必須良佐有以行之也。欲(治要無欲字。依大典加。)治其民。而不省其事。則事繁而職亂。知省其職。而不知節其吏。(大典作利。)厚其祿也。則(治要有天字。依大典刪。)下力既竭而上猶未供。薄其祿也。則吏競背公義。(大典有而字。)營私利。(大典有也字。)此教之所以必廢而不行也。凡欲為治者。無不欲其吏之清也。不知所以致清而求其清。此猶滑(大典作渾。)其源而望其流之潔也。知所以致清。則雖舉盜跖。不敢為非。不知所以致清。則雖舉夷叔。必犯其制矣。夫授夷叔以事。而薄其祿。近不足以濟其身。遠不足以及室家。父母餓于前。妻子餧于後。不營則骨肉之道虧。營之則奉公之制犯。骨肉之道虧。則怨毒之心生。怨之心生。則仁義之理衰矣。使夷叔有父母存。無以致養。必不採薇于首陽。顧公制而守死矣。由此言之。吏祿不重。則夷叔必犯矣。夫棄家門。委身于公朝。榮不足以庇宗人。祿不足以濟家室。骨肉怨于內。交黨離于外。仁孝之道虧。名譽之利損。能守志而不移者鮮矣。人(治要無人字。依大典加。)主不詳察。聞其怨興于內。而交離于外。薄其名。必時(大典作將。)黜其身矣。家困而身黜。不移之士。不顧。
全晉文卷四十七 傅玄 十
私門之怨。不憚遠近之謫。死而後已。不改其行。上不見信于君。下不見明于俗。遂委死溝壑。而莫之能知也。豈不悲夫。天下知為清之若此。則改行而從俗矣。清者化而為濁。善者變而陷于非。若此而能以致治者。未之聞也。(群書治要。永樂大典。)
全晉文卷四十七終